文章内容转载自: 安防知识网
不同于技术的单点突破,人工智能作为一项赋能型技术,技术本身的演化是一方面,但落到实际行业领域中,仍然需要综合考虑场景的适用性、应用成本以及技术的泛化能力等问题。面对丰富且零碎的行业场景,如何推进AI的赋能作用,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海康威视高级副总裁、研究院院长浦世亮先生访谈内容涵盖了浦院长对AI落地应用的现状、遭遇的瓶颈问题、AI赋能方式以及未来的趋势预判等全方位的观点分享。
采访/a&s总经理、总编辑 关玉娟
在面向全行业推出AI开放平台的过程中,通过各类合作伙伴的不断加入及反馈,带来各类数据的接入、标注,算法及需求也在持续丰富,整个开放平台的AI算法、编译工具、神经网络模型,软硬件产品等也都在不断演进升级,在开放平台这个庞大的载体之上,供需双方之间可以构成一个互为驱动力的良性循环。
关玉娟:海康AI开放平台可为用户提供数据、算法、训练资源及产品等一系列服务,这其中的商业模式如何设计,用户需要为哪些服务付费?
浦世亮:实际上我们没有过多就模式而模式。AI开放平台的宗旨,就是能帮助用户落地AI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把用户服务好了,平台自然能够实现商业价值。
目前平台的SDK都是免费的,用户只需要在AI开放平台上注册成为海康威视的合作伙伴就可以享受免费SDK支持。另外,我们已经开放了并行训练系统给到合作伙伴,因此,用户也可以免费调用我们开放平台的训练资源。
我们正在思考更多样的合作形态,比如辅助合作伙伴共建某些行业领域的算法模型产品、建立算法商店等等,这些我们也正在尝试中。通过我们的努力,用户获得的收益会更大。
目前涉及到付费的服务,主要针对那些需要调用我们的云平台做一定规模或比较高频数据分析的用户,因为这个过程有大量计算资源和能耗的成本,还有就是如果要把算法部署到我们的边缘硬件产品,产品是需要收费的。
关玉娟:要真正展开应用,数据融合必不可少,推进物信融合在当前阶段是否仍存在难点?
浦世亮:物联网和信息网,这两张网之间确实仍然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与此同时,信息维度和数据维度都还不够,导致相关应用无法很好的展开。我们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希望通过AI Cloud物信融合数据架构能够很好地促进物信两网之间的数据融合。
AI ,相互协同,共同助推人工智能在实体行业领域的发展及应用,才能真正让人工智能技术像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一样,无处不在,赋能全行业。
达到当天最大量友情链接: